工作室裡面有甚麼?

邁向烏托邦網站討論 #9: Shiu-Ling 驚嚇﹏ 驚豔!



在一個冷清的雨夜,當我拖著疲憊的步伐經過社區中庭時,突然閃過一個小黑影,驚嚇之餘,差點滑倒,內心吶喊了一聲:「媽媽咪呀!甚麼東西啊?」,隨即搜尋一下周圍,原來是一隻小黑貓,還在哪裡喵喵叫,我小吼了一聲:「討厭!滾開啦!」。
隔日出門辦事時,小黑貓坐在花圃邊牆上背對著我,突然驚艷於繽紛的花叢中,因為有了牠小小的身影,竟多添了一份黑色的神祕與優雅,晚上回家就把這個畫面隨手記錄下來。在塗鴉的同時想起一些待人處事的道理:你認為的好人可能會引來一件壞事,而你厭惡的同事卻可能幫忙化解一場棘手的困局;你最大的成長可能是來自你敬重的人,但你最珍貴的學習卻可能是來自被你唾棄的人,這些是我深刻的體驗卻也常常忘記。
這張圖現在用來隨時提醒自己,無論何人何事都不要任意下判斷,眼前的種種無論對、錯、好、壞,都並非是最後或單一的結果,隨時給別人也給自己預留一些成長與呼吸的空間吧!


你對這個文章有意見的話,歡迎張貼意見!想加入討論我們非常歡迎! 每一個意見可以刺激不同意見的產生,讓對話增加。

工作室活動暫時停止

因為最近水災工作室活動暫時停止。9/11中文討論還是會照常舉行,但地方尚未決定。
我在找一個新的工作室,歡迎任何建議找在哪裡!

邁向烏托邦網站討論 #8: Susan

你驕傲嗎?

25歲那年,我剛到一家銀行工作。頂著碩士學歷,主管沒有讓我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,而是擔任專案企劃相關的工作。

當時有一項政府BOT的交通建設專案,我們銀行承包了其中用戶信用卡的部分。為了符合與政府的約定在三個月內達到一定的發卡量,銀行高層要求各單位都要配合推銷。目標層層下放的結果,每個員工都被要求至少都要推10張信用卡。

而我們的主管卻不滿於此。他主動提高目標,要求每個人至少要推15張信用卡,並且要求專案企劃的另一位同事,發起全省各小組的信用卡推廣比賽。

在我的眼中,要求大家在短短期間推這麼多信用卡,整個就是壓榨員工的人脈資源。發起比賽是運用競爭的壓力強迫大家遵從目標。我認為這一切都是荒謬可笑的,簡直就是被那財團公司的大老闆戲弄。

邁向烏托邦網站討論 #7: Erica

七月底我參加了一個辟榖氣功的課程。何謂辟榖?簡而言之就是斷食七天,期間只能飲溫開水與自製去渣的蔬菜湯,加上前後的準備期和復食期共二週。與一般斷食不同的是,參加的人至少需學過半年以上的氣功以上。很多人參加辟榖的目的是為了減重,而我則是想要去除身體內的廢物,排除宿便、脹氣,體會無屎一身輕的快感。

老師說現代人肉食、速食、藥食(含健康食品)吃得太多,已經超過身體的負荷,
需要靠辟榖功這套道家養生功法來幫身體大掃除,因為「所食欲少,心愈開,年欲益」,少食、慢食反倒能打開身體的元氣庫,啟動體內原有的糧倉。

儘管我興致勃勃,但週遭好友沒人相信我能做得到,因為我是一個美食主義者,食物是我喜悅的來源,而辟榖不是少吃,而是完全不吃,大家一致認為我撐不了三天,並估算我會在第二天復食。但最後證明我說到做到!

邁向烏托邦網站討論 #6: Fanny

傾聽的藝術

每個人或許都對這樣的場景不陌生。兩個人發生了爭執,也許是家庭成員,也許是愛侶,也許是工作夥伴,也許是路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,也許是對立的政黨、勞資、政府與民眾。倘若站立在一旁觀戰,豎耳細聽,不意外地會發現,兩方的爭吵內容完全沒有互動。往往都是各說各的,各罵各的。

Do one thing that matters to you every day.

我的新座右銘是"你每天要做一件對你重要的事",不管事大事還是小事,或者要作“你找不到時間可是很想要做”的一件事。 前者例如是「喔,那個椅子,今天修理好了。」 後者例如是「我一直想要縫製那件裙子,為什麼不今天做?」
我想試一個禮拜。幾個星期後告訴你們結果!

中文討論會 on 8/14(六) at 7:00 pm

主題:中西教育文化的差異

文章:我的洋媳婦 (取材自網路轉貼文章)

兒子去美國留學,畢業後定居美國。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。如今,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。今年夏天,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。在美國待了三個月,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,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。

邁向烏托邦網站討論 #5: Stacy

堅持對的事
教育是一連串洗腦的過程,你希望人民信仰什麼,教育政策只要轉向那個信仰,假以時日我們就會看到結果。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,國民黨當初打壓台灣人的做法之一就是貶抑台語。我們都走過那段說台語被罰錢的滄桑歲月,被教育「說台語是次等公民,說國語才是有水準的人」的信仰。

多少四、五年級生的成長過程帶著這樣清晰的記憶,年事稍長之後,才知當時我們不過是為政者操弄的對象。至於當初政策是對是錯,從現在我們各級學校大力推行母語、企圖保存原住民語來看,不言可喻。只是我好奇的是,當初有多少人真正看到了政策的謬誤,只是礙於威權體制,不敢聲張正義而已!換個角度來看,若是當年的場景搬到今日民主的體制下,又有多少人敢為這樣的政策挺身而出,力圖反抗!美國一名十歲的孩子,不畏眾人的目光,勇敢抗拒美國小學行之多年的政策,給了我很大的啟發。